SCI期刊編委被喻為學術期刊的“守門人”,在國際科研產出評價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SCI期刊編委一方面扮演著學術話語權控製者的關鍵角色(例如他們把握著本學科研究的熱點領域,製定著期刊中學術評價的標準,決定著期刊文章的發表與否等)🙂↕️;另一方面,SCI期刊編委通常也是本學科領域內的學術精英🧣,當選編委正是基於他們自身較高的科研產出水平,他們基於自身較高的科研產出水平也能為本校科研產出的提升直接貢獻力量🙅♀️,因此👧🏽,一所大學所擁有的SCI期刊編委可能與本校的科研產出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
本研究選取計算機學科447本SCI期刊中擁有編委的1573所大學作為樣本,分別運用普通最小二乘回歸與分位數回歸方法對這些大學所擁有的SCI期刊編委數量與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等科研產出指標進行相關性實證檢驗。通過分位數回歸方法,詳細刻畫當大學科研產出位於不同條件分位點時🏎,大學編委數量與科研產出相關性的變動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學科中大學的編委數量與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均有著顯著的正相關性🙎♂️。且分位數回歸結果進一步表明⛩🕵🏽♀️,當一所大學的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位於條件分布的越高(低)分位點時✤🔈,編委數量對它們的影響系數也越大(小)。對於篇均被引,也基本上表現出隨著篇均被引條件分位點的提高🏌🏼,編委數量對它的影響系數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見圖1-3)。我們對分位數回歸結果背後的原因進行了討論🏌🏿。
圖1 計算機學科大學論文數量分位數回歸與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結果比較
註🚣🏻♂️:橫坐標為分位點👉🏽,縱坐標為大學編委數量對論文數量的回歸系數。水平虛線為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結果,圓圈曲線為分位數回歸結果,曲虛線為其95%置信區間。
圖2 計算機學科大學總被引頻次分位數回歸與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結果比較
註👨🏼🔧:橫坐標為分位點,縱坐標為大學編委數量對總被引頻次的回歸系數。水平虛線為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結果🦁🧞♂️,圓圈曲線為分位數回歸結果,曲虛線為其95%置信區間。
圖3 計算機學科大學篇均被引分位數回歸與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結果比較
註:橫坐標為分位點🤜🏿,縱坐標為大學編委數量對篇均被引的回歸系數。水平虛線為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結果👰🏻,圓圈曲線為分位數回歸結果🥨👩🏻🔬,曲虛線為其95%置信區間。
此外😅,本研究也選取了部分小樣本數據對大學SCI期刊編委與科研產出關系背後的因果機理進行了一些探索性分析。更多關於兩者因果關系方面的研究請參見本人其他論文中的研究。
來源:
Wang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 editorial board representation and university research output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 science: A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J]. 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8, 23(1): 67-84.(SSCI)
作者介紹:
王興🙂↕️,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職於山西財經大學信息EON4。高教院2016屆博士畢業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計量學、引文分析🦥、機器學習等。在Journal of Informetrics(SSCI👨🏽🦳、SCI)、ISSI2019等國內外重要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數篇🧝🏻,擔任SSCI🦶🏼🪞、SCI期刊Scientometrics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