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私有化和市場化趨勢的加強、終身學習等理念的強化都推動著全球高等教育的不斷變化👍,曾在高等教育領域占據主導的“公益”(public good)一詞也因此面臨諸多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益物品”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提議以“共益”(common good)一詞重新定義教育。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對“公益”與“共益”兩個概念進行了對比分析;基於實證數據,在對全球高等教育新趨勢和變化進行概述的基礎上,我們在中國背景下對這一主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通過對政府官員和大學領導者/學者的一系列訪談,我們發現中國的高等教育並非純粹的公益物品(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為它具備一定的競爭性並需要學生繳納學費。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屬於準公益物品的範疇👺。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以及絕大多數文獻,包括政策文件和法律♦︎👨🏽,都強調了高等教育對公共利益的貢獻🙇,例如,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營利性的,它降低了犯罪率、促進了社會流動、推動了技術發展等。因此,我們提出了如下問題🟪:這是否意味著作為準公共物品的高等教育仍可以貢獻於公共利益,並在政府和社會影響下產生其他公益物品(例如知識)?我們認為,如果在作為非公益物品的高等教育上繼續沿用公共利益或是公益性這一概念😵,在理解上似乎有些牽強👩👩👦🧙♂️。
共同努力
在中國👨🏽🍳🧕🏻,高等教育的起源(公立或私立)並不是討論的焦點,因為中國的教育是由政府和相關國家法律塑造🙌🏿、管理和資助的。但它對公眾、社會和國家的作用和貢獻仍是廣泛討論的話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除被普遍認為貢獻於公共利益之外,在文化上,高等教育在被理解為一種集體努力;在政策角度😺,它適用於所有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共益”視角界定中國的高等教育可能更為適合。
共益物品的創造和生產是集體參與的過程,意味著參與其中的人可以從中受益🈸⭕️。這些參與者構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從“共益”視角理解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好回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所表達的“教育作為一項(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也即教育是一個需要共同參與(集體努力)的、充滿動態的過程。廣為人知的高等教育產品,例如,先進的知識和科研成果是無國界的,它們一旦被創造出來,就屬於整個全球社會🏊。
本研究認為中國高等教育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貢獻於全球共同利益💁♀️:
(1) 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
(2) 產出科研成果🧈,解決具備挑戰性的問題並增進人類福祉;
(3) 開展公共/社會服務🕺🏽,包括公共參與活動及提供政策建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4) 文化傳承,提升社會的文化層次。
合作
如果(中國和全球範圍內的)高等教育應被視為一種(全球)共益物品😇,不同國家的大學需要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合作👩🏿🚀,而非僅關註自身利益,由此構建利益共同體☄️,這也正是中國近年來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現🍸。這同時也反映出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不斷加深的聯系和融合。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從“公益”向“共益”的轉變不僅是一種理念上的改變,而是高等教育責任主體的改變,它重新定義了高等教育、學生、社會和國家這幾者間的關系。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及其相關決策不應僅被視為是政府的責任,更廣泛的外部社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群體和大學本身也需要參與其中。
來源:Tian, L. & Liu, N.C. (2018). Rethinking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s a common good. Higher Education. (Online first)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18-0295-5.
作者介紹:
田琳🍊,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學功能;高等教育與全球共同利益。
劉念才🧚🏿,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研究、大學評價與排名✊、定量科學評價與科學政策、大學戰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