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25日🚵🏻🙇🏿♂️,香港比較教育學會(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of Hong Kong, CESHK)2017 年度學術年會在香港教育大學舉辦。CESHK成立於 1989 年,是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World 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 , WCCES)會員,多數職員曾在世界比較教育學會中任職,這使得香港比較教育學會在東西方教育交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院學生江雨澄、劉海燕、張夢琪和高眾參與了此次會議✍🏼。
其中,江雨澄做了題為“培育學術認同🍪:從學生發展的視角探究研究生同伴評審” (Cultivating a research identity: Using peer assessment in 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development)的學術報告,該研究以學習夥伴模型為理論框架👍,基於實證數據探究研究生教育中同伴評審實踐的效果,提倡在高校課堂環境中實現“育才”兼“育人”的教育理念🧜🏿♂️。劉海燕做了題為“海歸研究生師生關系研究——基於交互決定理論從學生視角的探討” (Interaction between Overseas Returnee Supervisors and Their Students: An Analysis from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Based on Reciprocal Determinism)的學術報告 ,從交互決定論的理論視角出發探討海歸教師和研究生師生關系。張夢琪做了題為“中國高校高被引學者的有效科研合作行為研究——基於小團體復雜系統論的質性研究”(An Emerging View of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through Small Groups as Complex Systems) 的學術報告👩🏼🦱,該研究以小團體復雜系統論為理論框架,擬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傾聽高被引學者的科研合作經歷👜,深入挖掘影響有效科研合作行為的要素,同時對我國高校科研合作的內外部環境建設進行反思,以期提出建設性的政策建議。高眾做了題為“美國本科生科研訓練體系中頂層設計”的學術報告,該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案例支撐,探究了美國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訓練的頂層設計👨🏼🎤,強調頂層設計的合理性、項目實施的有效性💆🏿♀️、訓練體系的整體性🧈。四位同學的匯報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和關註。
CESHK為亞洲各國學者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致力於通過多方學術交流促進教育的發展。通過參與此次會議,與會同學的學術視野得到極大拓展,自身研究也獲得了更多思考。作為剛剛步入學術道路的年輕學者,CESHK成為其在學術探索道路上的又一指路明燈。